巴州区白蜡产业富民


巴州区白蜡产业富民

文章插图

市场前景好特色产业销路畅
打破虫源掣肘打造地标产品庭院到基地走上规模发展路
近日 , 巴州区梓橦庙镇村民谢凤远的几十棵栋青树挂满雪白的蜡花 , 再过几天就能收获白蜡 。 一番熬制后 , 就要卖给河北的客商 。
“近两年白蜡行情一路看好 , 一斤卖到230至240元 。 ”谢凤远算起白蜡收入 , 笑得合不拢嘴 , “买1斤虫种160元 , 平均产2.5斤白蜡 , 纯利润400多元 。 ”她告诉采访人员 , 她今年买了100斤虫种 , 可以赚4万多元 。
“白蜡理化性能稳定 , 耐腐蚀、耐高温 , 多用于飞机、船舶上 , 做高级润滑剂 , 在医药、家装、汽车内饰上应用也十分广泛 , 市场前景非常好 。 ”区林业局产业科长曾海波介绍 , 但白蜡适种区域狭小 , 在我国仅有四川、湖南有较大规模的生产 , 四川白蜡品质高于湖南 , 而四川又以我市和峨嵋山市的生产最为集中 , 蜡质最好;巴州区有白蜡生产传统 , 到处都是拴白蜡虫的白蜡树(俗称栋青树和茶凉树) , 还有用来包虫子的桐树 , 所以建基地不用专门买白蜡树苗 , 只需从村民庭院里扦插过来就行了 。
“2013年 , 梓橦庙镇产出白蜡约70多吨 , 按每公斤520元计算 , 产值达3600万元 。 ”副镇长王伟说 , 特别是像谢凤远这样买虫种较多、生产规模较大的农户 , 每年收入四五万元不成问题 。
“除了资源丰富、生产传统 , 白蜡还特别适合当前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的情况下发展 。 ”曾海波告诉采访人员 , 白蜡虫在谷雨前后用桐树叶包起来 , 栓到白蜡树上就不用管了 , 4个月后 , 在处暑、白露期间 , 只需把蜡花从树枝上剥下来放到锅里熬制一下就行了;技术要求并不高 , 男女老少都能做 。
巴州区从2011年开始 , 已将白蜡作为一项特色林业产业来发展 , 争取并整合资金100余万元建立产业基地 。 目前 , 梓橦庙镇已在柳岗坪村、谢家湾村、朝阳洞村建白蜡基地3个 , 全镇1000余户农户发展白蜡产业 , 种植白蜡树2000多亩 , 加之村民庭院、田埂种植的 , 总面积达5000余亩 。 下一步 , 将以合作社为主导 , 发挥大户、能人的带动作用 , 将各家各户串联起来规模化发展白蜡产业 。
“合作社的1000亩基地里 , 除了栽植白蜡树 , 还在树下种植了红薯、黄豆等农作物 。 ”柳岗坪村祥泰白蜡种植专合社理事长刘国宗表示 , 这样套种除了增加亩产 , 还可利用大豆的固氮能力增加土壤肥力 , 这些农作物的叶子也可成为优质的绿肥 , 使园区朝着现代林业高产绿色低能耗的标准发展 。
近年来 , 白蜡虫种的价格水涨船高 , 但远比价格棘手的却是虫源的数量问题 。
白蜡虫只在金沙江河谷气候湿润、有一定海拔高度的地方存在 , 此外还有“大山虫”和“小山虫”之分 , 大山虫产地在昭通、楚雄以及凉山州的美姑、昭觉、西昌等地 , 有90到100天的产量;而我市仅南江县有小山虫 , 且仅有70天的产量 。 随着大山虫的原产地连年干旱 , 虫源成了发展白蜡产业的较大掣肘 。

推荐阅读